都还没到年底,这汽车圈就突然热闹得很。想象一下,本来打算换辆家用代步车的你,在一众国产品牌之间犹豫不决时,突然看到京东官宣:他们要联合宁德时代、广汽集团一起出新车了一点金,而且,价格就在10-12万区间!不是随便说说,还真的要投入到大家最关心那个区间里。说实话,看到消息的瞬间,我脑海里就蹦一句——这车市,怕是要炸。

这种场景还真不是胡编,前两天,微博上那条关于“双十一期间京东联手广汽和宁德搞新车”的热搜一下子就把大家搅动起来了。关注家用电车的朋友都懂,这个价格放在现在,满打满算就是刚好戳中绝大多数家庭的购车“命门”。而且,很多人也明白,类似背景的大佬联手入局,不只是喊口号,噱头可不是虚的。

不过,也没有网友们想象中那么一边倒的期待。有的人直接表态“刘强东是真诚意”。也有部分人冷静得多,觉得就算有广汽和宁德时代撑腰,这价格也低得让人发怵,真能做出来吗?质量能保证不?这些质疑其实早在传出合作风声的时候就浮现过,在新车官宣前夕,又冒出来一波热议。

翻回头看,京东这些年铺路养车业务其实不是一夜之间拍脑袋决定的事。2018年前后投蔚来、上线整车销售,再再到现在在全国有3000家“京东养车”门店、还有4万家合作点,说白了,人家底层服务链已经盘活很久。这次高调直接参与造车一点金,属于顺其自然的水到渠成。它如果不自己拉上制造方再定义产品,那才叫怪。

而且这波联手,还有意思的地方。不像某些互联网造车势力上来就全栈自研、重金烧钱那套,京东选择压根不沾制造环节。刘强东自个儿都反复说了,京东只搞供应链,为啥?省心、省事、省钱呗。自己最大优势就是手上一堆用户数据,还能玩独家销售的平台优势,理解、触达客户都在行。不迷恋生产工厂什么的,把资源都砸在洞察需求和卖货这端上。这算是典型的互联网“借鸡生蛋”打法。
所以别看京东没自己开工厂,但它能把广汽的生产力、宁德时代的动力技术捏在一起,再用流量和渠道直接交付到用户手里,这种模式其实挺“邪门”。很多圈内人感叹传统四S店模式可能真要被衬托得有点尴尬。尤其是C2M(用户直连制造)那套“国民好车由你定义”的玩法,卖快消品常见,放在车上其实还是头回见。
这话怎么讲呢?以往老牌车企靠调研、市场反馈来琢磨新车需求,京东现在动辄6亿活跃用户的数据,直接可以摸清用户对配置、续航、关键价位的具体诉求。网上卖的车,除了价格没水分,还附带上“一站式配齐”,什么车衣、加装件都不用你自己操心跑店。买家不用再为裸车价格以外复杂加装费操碎心,这舒适度,只能说广大消费者是真的爽。
至于新车的补能方案,那也不是一般的搞法。这车将用上宁德时代那套“巧克力换电”体系。没开过电车可能不清楚,现场换电池不用下车,APP下一单,全自动完成,厨房煮个面都还没好,电池已经换完上路了。一块“巧克力”大小的电池大概能跑200公里,极速补能称得上效率爆表——按官方说法,100秒左右能全部搞定,极限也就3分钟出头。
当然,讲到底,京东敢于切进家用10万级这个主战场,光靠靠谱的合作方和聪明的营销花拳绣腿还远远不够。最难啃的骨头其实是后面的品牌品控、交付之后的服务细节。别忘了,汽车不像快递丢了还能赔点,真出了问题麻烦大。所以今后京东、广汽、宁德之间三方配合是不是靠谱,产品稳定不稳定,这些都得等真车大批上路以后再说。售后方面虽然“京东养车”网点数量已经很可观,但跟专业汽修厂肯定还是差点意思,有没有足够能力应付各种突发故障,也还需要时间检验。
现在一切都像悬在半空的靴子,网友调侃下一个是不是要拼多多来造车,说不定到时候才是真的“车圈杀疯了”。你怎么看?反正我挺想看看这辆几乎从零搭起的“京东神秘新车”能不能颠覆市场一点金,值不值咱们这样的普通消费者去尝尝鲜。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